查看原文
其他

李贵 | 瓶中如何出得鹅: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2017级新生见面会教师发言

2017-09-14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按语:

        新学期伊始,博雅大家庭迎来了17级的新成员,博雅人也开始了新一段求学旅途,学院的开学典礼将于9月17日上午9时举行。今天,先为大家推送的是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李贵老师在今年新生见面会上的发言。李老师以禅宗 “瓶中鹅”比喻“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人”的困境,在无法摆脱生存空间和不以死亡为解脱的情况下,解决办法应该是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和超越,找回人的真性。通过人文教育这一寻找真性的手段,我们应如同出瓶之“鹅”找到对自由的确信和独立世间的坚定。


瓶中如何出得鹅

——李贵老师在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新生开学见面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来宾、各位2017级的新同学:


       大家好!欢迎来到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前景非常看好的上海财经大学。


       今天,我想讲一个故事。


       据北宋《景德传灯录》记载,唐代有个官员,叫陆亘,亘古不变的亘,任宣州观察使的时候,另加御史大夫,经常向禅宗和尚南泉普愿请教问题。这位南泉禅师是禅宗史上的传奇高僧马祖道一的弟子,信奉“平常心是道”,提倡自然本真的人性和潇洒随意的生活。有一天,陆亘问南泉:“古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鹅渐渐长大,无法从瓶子里出来。现在鹅要出来,既不能毁坏瓶子,也不能损伤大鹅,大师您说怎么办才能出得来?”南泉就招呼说:“大夫!”陆亘随即答应了一声。南泉说:“出也。”意思是“这不就出来了嘛。”陆亘从此就解开迷惑而觉悟了。


 

徐悲鸿《鹅闹》局部


       大家知道,禅宗史上有很多这样奇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瓶口小,鹅身大,既不能毁坏瓶,也不能损伤鹅,哪里还有什么办法让鹅从瓶中全须全尾地出来?恐怕请阿尔法狗来也不好使。


       假如把“鹅”换成“人”,换成我们每一个人,那么就会发现:我们平时爱说现实是一张网,其实也可以说是瓶,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起,就生活在瓶中,自在的宇宙自然、人为的社会秩序、天生的七情六欲、后天的知识理性等等复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瓶”。当我们像鹅一样慢慢长大,便越来越觉得瓶子束缚了我们,我们在瓶中丧失了自由,模糊了自我,迷失了自性。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只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瓶”的拘束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要自瓶中走出,就只有两个选择:或者毁掉“瓶”,就是毁掉生存的空间;或者杀死“鹅”,就是消灭自己的肉体。但这两种选择事实上都不可取,因为,没有了生存的空间,人也就无法生存,我们总不能锯断自己坐着的树枝;而以死亡为代价的解脱,对于人的存在也已经毫无意义。


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中译本


       那么,出路到底在哪里?


       按照禅宗的观点,人之所以陷入困惑和困境,是因为自性被迷惑、被遮蔽。人的自性潜伏在心中,难以察觉,需要暗示、启发和激活。请允许我借用禅宗研究专家、四川大学文学院周裕锴教授的解读。南泉招唤陆亘,陆亘答应了一声,可见他知道自己是谁;而在答应的时候,他的自性起了作用,所以南泉趁机启发说:“出也。”陆亘得到提醒,在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一瞬间,他找回了失去的自性,随即解脱了“瓶”的困扰。


       各位同学,你们来到上海财大,来到人文学院,就是来寻找那种种暗示、启发和激活。人文学科的教育是非行业性、非职业性的,它关注的是精神成人,促使个人成熟为自由人、独立而负责的公民。它唤醒我们心中的自性,拒绝接受决定论或简化论,坚持认为个体掌握着选择的自由,抵抗黑暗,追求光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借用老子《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的话,来解释真理的含义是“去除遮蔽”,在上面瓶中出鹅的故事里,就是找回自性;在大学的教学里,就是要进行基础性、批判性、反思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人文精神不能让你疯狂买买买,不能保证你免受核辐射,但至少能让你确信,你有很多自由和权利,你可以过得更好,守护本真的自我,不随波逐流,要做我自己,正如苏轼所说:“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周裕锴《百僧一案——参悟禅门的玄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编辑:        江楠          

校对:卡拉瓦乔的果篮

长按上方二维码,扫描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